芜湖县第一中学

所在地区:安徽-芜湖市

公司地址:黄山路146号

地图地址:

企业简介

芜湖县**中学芜湖县**中学是安徽省示范高中,学校前身系1906年创办的宁国府中学堂。一百多年来,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,空军中将徐承栋、陆军少将汪一新、陆军大校章长根、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江春泽、著名作家鲁彦周、著名画家郑伊农等一批知名人士是学校学子中的佼佼者,芜湖县一中已经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,在它第二个世纪的伊始,芜湖县**中学抓住机遇,进行跨越式的发展。

初创

(一九二零年——一九三六年)

本世纪初叶,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,新文化运动兴起,影响所及,各地纷纷开设学校。一九二零年八月,宣城地方热心办学人士,呈请当时省教育厅批准,在宣城小东门奉公街前清游击公署创办宣城蚕桑学校。一九二二年宣城蚕桑学校改为安徽农业学校,同年底又改为安徽宁国府六邑(宣城、南陵、泾县、旌德、宁国、太平)公立初级中学。初创期间,全校师生员工不满百人。校长先后计有周芷贞、吴荣生及茆鲁荪。

芜湖县**中学三十年代末,宣城城内曾设有女子初中一所,校址在县夫子庙,仅有三个班级,学生近九十人。由张伯熙、张益清先后任该校校长。因经费拮据,学生人数过少,于一九三六年夏,与宁属六邑公立初级中学合并,改名为宁属六县联立中学。联中校址在女中旧址夫子庙,并稍加修葺。首任校长为旌德人江康世。宁属联中当时有三个年级,六个班,男女生分班教学,学生人数近200人,教师员工约20人,校舍系旧房改修,教室、宿舍阴暗潮湿,学生活动场地狭小,无图书仪器,教学用具及体育器材只寥寥数件。

迁校始末

(一九三七年——一九四九年)

一九三七年,抗日战争爆发。宁属联立中学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,宣城即遭日机轰炸,学校无法上课。校长江康世因系旌德人,乃决定把学校迁往旌德江村。是年十月底,学校开始搬迁。学校迁抵江村后,临时借用江氏宗祠分祠及江村小学为校舍。次年春,开学上课,原有部分师生亦陆续来校。

不久,宣城及邻近各县相继沦陷,大批青年学生流亡泾县、旌德及徽州地区。于是有大批失学青年来江村入学学习,因此联中学生人数增多。到一九三九春,联中增设高中三个班,成为完全中学。初中则增加到十三个班,高初中学生共有800多人。一九四○年以后,泾县、宁国、南陵、宣城各县相继开办初中,因此宁属联中初中部学生人数骤减,但高中班级却有所增加。一九四三年高中为七个班,初中只有六个班,学生人数为550余人。一九四四年高中为七个班,初中减为五个班,学生人数只有470余人。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一九四五年春,高中则减为五个班,初中只有三个班,学生人数不过320余人。当时宁属联中的教职员工除一部分系迁校之际来江村外,大部分教职员工均系就地聘用,其中绝大多数是旌德人。以后外地教师纷纷离去。该校教工工资微薄,每月所得,除交伙食外所余无几,无法赡养家庭,生活甚为清苦。

宁属联立中学迁旌德江村后第二年,又相继增设泾县、宁国、宣城三个分校。泾县分校由周芷贞任分校主任,校址在泾县茂林附近潘村,校舍系借用潘氏宗祠。全校分四个班(高初中各两个班),男女学生有200余人,教职工20人。至一九四三年,泾县分校高中两个班并入江村校本部,初中班并入泾县初级中学。宣城分校校址在宣城周王村附近之榨门口,校舍系借用师家大屋及五松庵两处,主任为方诗祥。宣城分校只有三个初中班,学生130余人,教职工约10人。一九四二年宣城分校改为宣城县立初级中学,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宣城县城里,解放后并入安徽省宣城初级中学。

一九三九年底,江康世委派校本部秘书彭懋常往宁国县筹设宁国分校,校址觅定宁国县东南山区之宁国墩。宁国分校以地处山区,对外交通不便,学生入学者不多,仅60余人,分两班上课。一年后,以学生人数过少,即宣告停办,部分学生转入校本部。

一九四六年一月,旌德三溪人陈在平任宁属联立中学校长(江康世已去世)乃决定把联中迁回宣城。当时联中旧址宣城县夫子庙在抗日战争时期,已全部毁于炮火,无力重建,只得到处寻找公屋做校舍。有一天,我在芜湖市路遇陈在平(当时我在前省立芜湖中学任教),陈谈及拟把联中迁回宣城,但苦于校舍无着。我建议陈往湾沚去看看,因湾沚在抗日期间系日军据点,日军在镇东狮子山附近筑有营房数栋,因日军勿促退走,房屋损失不大,若稍加修葺,可作校舍之用。且湾沚水陆交通便利,便于学生入学。陈采纳我的建议,便于次日前来湾沚察看房屋,旋即去宣城申请迁校湾沚,获得批准。不久,联中迁湾沚。暑期中,原宁属联中一部分学生来校,又添了一些新生。九月,学校开始上课,计有高中四个班,初中两个班,学生计220人,教职员工约20人左右。联中开学后不久,陈在平辞去校长职务,由彭懋常继任校长。一九四八年,联中有高初中各四个班,学生330余人。因缺乏教师,缺经费,学校大部分开支靠学生学杂费收入勉强维持。到解放前夕,学校仅开设高初中各三个班,高初中学生总数只有181人,教职员工人数也减少到10余人。宁属联中校史前后也有10余年之久,但学校始终不稳定,有时甚至难以为继,更不谈上发展了。

发展

(一九四九年——一九八四年)

芜湖县**中学一九四九年四月,湾沚解放,当时大部分学生均未离校。人民解放军关怀教育,临时委派原联中老师王庆新接收学校,并成立了校务委员会,作为学校领导机构。一九四九年八月,宣城专员公署批准把联立中学改称为皖南区湾沚中学。

一九五零年秋,湾沚中学的高中部并入宣城中学,设初中三个班,学生约百人,并正式委任冯纪云为校长。一九五一年学校曾附设过一个兽医班,一年后兽医班并入凤阳兽医学校。一九五三年又以当时芜湖县初师(校址在芜湖县方村)并来初师三个班(三年级两个,一年级一个班),于一九五四年夏结束了附设的初师班。

此时,学校规模正在逐渐扩大,发展为七个班,学生增加到560余人。一九五四年初,校长冯纪云调省工作。夏维民继任校长,后夏调郎溪中学任校长,继任校长为杨济人。杨来湾沚不久,便去北京学习,由岑佩锋继任校长。

一九五六年初,学校改为安徽省宣城**初级中学。一年后,学校更名为宣城湾沚初级中学。此时学校发展为八个班,共有学生七百余人。

一九五七年,杨济人复任湾中校长。一九五八年,芜湖地委批准湾沚初中改为完全中学,暑假后招收高一两个班。校名改称为安徽省宣城湾沚中学。

自解放时起,至一九五八年的10年时间里,由于中国共产党重视文教事业,湾沚中学在党的领导下,学校日益巩固、发展。班级增多,学校人数日益增多,图书仪器及教学设备亦陆续添置,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。

一九六二年,杨济人调走,由秘书陈奇暂行主持教务。一九六四年汪时春任湾中校长。在文革期间,湾沚中学相继由林杰、方觉、王竟成等人主管教务。文革后期宣城县派王朝安、郭逸群来湾中主持教务。一九六九年十月,王朝安把湾中一分为四,下乡办学。王朝安去花桥,陈文宣去赵桥,徐永生去红杨,湾沚则由方觉、王竟成主管校务。湾沚中学所有校产亦一分为四。此时湾沚中学师生,大部分下乡,去花桥、赵桥、红杨等处。

一九七零年,汪时春复任湾沚中学校长。一九七一年,宣城八社二镇划为芜湖县管辖,湾沚镇成为芜湖县城关镇,湾沚中学亦改为芜湖县中学。

自一九七二年起至一九七三年署假,芜湖县中副校长为吴同秀。一九七三年秋,王英继任芜湖县中校长。一九七八年学校易名,改称为芜湖县**中学。从此以后,学校发展很快。特别是一九八二年,学校成为芜湖市重点中学后,上级增拔经费,扩建校舍,充实图书仪器及其它教学设备,学校面貌大为改观。至一九八三年,学校共有高初中五个年级,27个班,其中高中为11个班,初中为16个班,学生人数多达1500余人,教师员工人数共有115人(**已退休的6名员工)。自一九七八年王英调走后,继任县一中校长者先后有黄勋、梁家庆、王训之、巫俊钦。

自一九七八年暑假全国大专院校恢复招生制度以后,截至一九八三年(八四年县一中无应届高中毕业生)止,一中每年应届毕业生报考大专院校的录取名额逐年增加。七八年仅录取3人,七九年录取11人,八0年录取24人,八一年录取42人,八二年录取79人,八三年录取人数较多,为135人。

从一九八一年起,毕业生录取全国重点大专院校的也逐年增多。据不完全统计,历届高中毕业生所录取的全国重点大学有:北大、上海交大、科技大、复旦、同济、浙大、武大、解放军政治学院、长春地质学院、东北工学院、华东化工学院、华东纺织工学院、合工大、华师大以及全国其它著名大专院校。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学校学生学习勤奋,学习成绩较好。其中如陶明同学在上海交大毕业后,由学校送往法国继续深造。杨春同学由东北工学院毕业后已考取去英国深造。其他大专院校毕业的同学均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,做出了应有的成绩,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。

八四年五月起,一中开始进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,实行干部革命化、年轻化、专业化、知识化,经过民主推选,谢文辉任校长,副校长有汪忠音、后正培。

综上所述,芜湖县**中学六十余年之沿革史显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。解放以前,一中前身各学校,大都设施简陋,经费短绌,人事递嬗,主教事者咸以学校为敛财和安插私人之场所,而其间又三迁校址,师生疲于奔命。教师薪资微薄,难以安心教学,学校风雨飘摇,教学秩序无法稳定。到解放前夕,已呈无法撑持之局面。

一九四九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芜湖县**中学从此获得了新生。建国35年来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一中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一中的发展步伐加快,教学质量逐步提高。

多年来,一中全校师生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,先后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建设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人才。如首都工作的丛翰香(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代史副研究员)、江春泽(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领导职务);在省工作郑伊农(省著名画家、书法家)以及在湾沚学校就读过的著名小说家鲁彦周等人。

芜湖县**中学全体师生,为祖国四化建设,为早日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正在作出更大努力。

芜湖县**中学操场芜湖县**中学为了满足全县人民对优质高中的需要,学校整体搬迁至南湖文教园区,新校区占地360亩,四幢教学楼、四幢学生宿舍楼、一幢综合楼(内有实验室、多媒体教室、音乐室、美术室、计算机室、图书室、阅览室等)、一幢餐厅楼拔地而起,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,容纳2000多人的运动场看台和标准塑胶跑道的运动场,12个标准篮球场等,课外活动场地也很宽敞。

图书馆拥有各类画书约一万八千五百多册,供教学使用的各类挂图亦大致齐全。各种理化仪器,可供10个实验小组同时使用。其中较精密仪器有:分析天平(一架)、示波器(七个)、显微镜(十台)、电影机(三台)、投影电视机(一部)、电视机(两台)等。生物及生理卫生方面有各种切片、标本、人体模型,体育器材正不断添置。

芜湖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、芜湖市青少年‘’两法一例“知识竞赛组织奖、全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先进集体、全县人才工作先进单位、芜湖县绿色学校、芜湖县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先进集体、”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先进单位、2005年度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先进单位、芜湖市第十二届文明单位、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、芜湖市平安校园、2006年度签约参保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。

师资力量

芜湖县**中学桃李竞芬芳的背后是一中教育者的辛勤劳动和默默无闻的奉献。教者师为先,打造一支高素质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芜湖县一中师资队伍建设的亮点。学校启动了“名师工程”,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。一大批师德好、业务精的好“园丁”脱颖而出。学校有54个教学班,在校生3751人,教职工217人,其中特级教师2人、高级教师40多人,在读研究生及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2人,参加教育部主办的“国家级中学骨干教师”培训班学习的有3人,省级“教坛新星”3人,特级教师2人,全国劳模1人,有50人分别获安徽省、市、县级“教坛新星”、“园丁”、“师德标兵”等称号,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“绿色学校”、市级“文明单位”、国家级“德育实验先进学校”。出色的教育教学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鼓励。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、教育部部长周济、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、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等领导先后到芜湖县一中视察、调研工作。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还欣然为学校题词:“名校、名师、名学生”,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。校史悠久、底蕴深厚的芜湖县一中,已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,这将为勤奋上进,乐于求知的莘莘学子成就未来提供一个宽阔的舞台。

教学成果

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芜湖县一中开展了务实**的工作,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,高考成绩逐年攀升。2004年高考,应届毕业生达本科线406人,其中胡艳婷、徐继光等一批毕业生被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录取。2005年高考489人达本科线,苏扬剑、奚俊俊等一批毕业生被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,高二何颍沛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。2006年高考再获特大丰收,全校共有704人达本科线,本科达线率近80%,重点达线人数为243人,二本达线人数为584人,600分以上113人,其中张连云同学被保送上浙江大学。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,学校更是硕果累累,所获奖项数不胜数。学校更因出色的育人成果被誉为“高校人才输送基地”和“人才的摇篮”。

(校长)唐斌历任校长、党支部书记:叶小春

副校长:汪峰、王瑾、王德明

办公室主任:袁芳、

政教处主任:王昭江

现任校长:唐斌

芜湖县**中学廉政文化建设获上级纪检表彰

2011年5月31日,芜湖县纪委常委徐克霞带队到芜湖县**中学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检查。芜湖县一中是芜湖县廉政文化建设的示范单位,并被推荐为省市级的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。

芜湖县**中学廉洁文化渗透到校园物质文化中,丰富在制度文化中,沉淀于精神文化中,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,内化成师生自觉的行为。县纪委主任盛学金检查后高度评价了县一中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:形式活、内容实、资料全。教育局纪委曹书记陪同检查,鼓励芜湖县**中学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再上新台阶。

公司营业资料

企业类型: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经营模式: 生产商 注册时间: 2005年
注册资本:未注明注册资本 员工人数: 1-49人 邮政编码:

联系方式

    会员性质 
    企业会员
    会员年限 
    第1年
    VIP等级 
    洽谈:
    [离线]
    电话:
    地区:
    安徽-芜湖市
    地址:
    黄山路146号
    进入该公司店铺
新手指南
采购商服务
供应商服务
交易安全
关注我们
手机网站:
新浪微博:
微信关注: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(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)

24小时在线客服